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幼教天地

如何进行正面管教·目标篇:培养 7 项感知力和技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2023-07-15 18:52:32 来源: 妇女生活 作者:特邀主持人 胡运玲

  主持人语:前两期我们讲了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的态度、规则,这一期我们来了解一下正面管教的终极目标:通过正面管教,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正面管教的目标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如果有人问你:“你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家长脑海里估计最先闪过的念头是学习好,优秀。当然也有家长的教育目标是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或者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相对来说,这样的目标都比较片面。

  正面管教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有能力”的孩子,包括7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整体把握能力强——以负责任、灵活而又正直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行为后果;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正确评估各种局面。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第一项,针对的是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第二项和第三项,是对孩子个人价值感、责任感以及主见意识的培养。孩子只有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有能力为自己或他人做一些事,才愿意承担责任,有强烈的责任心。第四项说的是培养孩子的情绪感知,通过管理自身情绪来约束自身行为,以达到自律。第五项至第七项其实是对孩子人际关系、处事能力等社会价值和责任的培养。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7项感知力和技能来想象一下,一个通过正面管教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样子便会呈现在眼前:他自信,有责任心,有主见,有同理心,懂得共情,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这个孩子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

  正面管教的倡导者简·尼尔森曾向家长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不少孩子没有责任感和上进心?”她的回答是:“因为家长以爱的名义给予孩子太多,孩子失去了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的机会。”

  同样,为什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合群,总跟同伴发生矛盾,不懂得尊敬长辈,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为什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缺乏上述7项感知力和技能。

  当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或娇纵,孩子就发展不出责任感;当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就剥夺了孩子发展出对自己的信念,即有能力把控一些生活状况的能力;当父母过多干涉孩子的同伴关系,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家长一边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从而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一边又埋怨孩子缺乏责任心;不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又抱怨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有不少孩子,甚至因为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感知力,最终成为问题儿童,把充沛的精力用在不适当的地方,比如故意捣乱、想尽办法逃避责任等。

  归纳起来,孩子的大多数不良行为,源于上述7项重要感知力和技能的缺乏。假如以正面管教的教育目标来引领孩子成长,很多家教问题会迎刃而解。

       当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时,责任感就会建立起来,自信心就会增强

  让孩子感知到被需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立能力和自信心这里所说的被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需要自己,二是知道别人需要他。

  先说自己需要自己,可以让孩子从自己穿衣服这样的小事做起。简·尼尔森曾担任某大学的儿童发展课程讲师,她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上班,他们曾对自己照顾的孩子做过10年调查,发现很少有孩子早上自己穿衣服。

  而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到3岁左右就完全有能力自己穿衣服了。

  对此,简·尼尔森说:“如果3岁以后父母继续帮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孩子就不大可能培养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也不大可能培养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所以,请家长们从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开始,让孩子感知自己被自己需要吧!”

  再说让孩子感知别人需要他。简·尼尔森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史努比的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故事里露西问莱纳斯:“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莱纳斯回答:“我没上学。我去了学校,打开门问‘这里有谁需要我吗’,没人回答,所以我就回家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在学校的情景换成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家人需要的。比如,我们可以多请孩子帮我们做一些小事,帮妈妈拿一下手机,帮爸爸捶捶背,给哥哥捡起掉在地上的文具,等等。

  当孩子被需要时,责任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而且经过持续锻炼后,孩子的自立能力会得到提高,自信心得以增强——他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能不自信吗?

  以让孩子感觉好受的方式,帮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绪,进而学会控制情绪亲子相处中,孩子的情绪化时常会引起大人的情绪风暴。比如孩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哼哼唧唧地,家长心烦,有的就会吼孩子,甚至惩罚孩子,结果孩子就更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了。

  怎么办呢?简·尼尔森分享了一个亲子小故事。有一次,她两岁的儿子一直哼哼唧唧地闹人,让她心烦。

  这时,她想到了用鼓励的方式来安抚儿子,便忍着火气给了儿子一个温柔的拥抱,告诉儿子她特别爱他。没想到,儿子很快停止了哭闹。更让她意外的是,她自己的烦躁情绪也神奇地消失了。

  从此她得出一个结论:在帮助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少批评、吼叫、惩罚,多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总之,以让孩子感觉好受的方式帮孩子化解不良情绪,感知情绪的起伏,进而学会控制情绪。

  试想一下,当孩子伤心时,父母用一个鼓励的抱抱安抚了他,那么当别人伤心时,他是不是也能理解别人的情绪,用同样的方式去安慰别人?这样一来,孩子是不是就从对自身情绪的感知,上升到了对别人的共情?这无论是对孩子情绪感知力的培养,还是拓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帮助。

       让爱捣乱的孩子给大家做示范,他就会从一个捣乱分子变成领导者

  帮孩子更好地融入同伴的小圈子,提升人际和社会

  交往技能简·尼尔森提到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做完手工后不愿收拾自己留下的乱糟糟的东西。老师想了个办法,让她做示范,教其他孩子如何收拾烂摊子。最终,小女孩不但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还开心地教会了其他孩子。

  班里还有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总爱搞破坏,别人好不容易搭的积木,他故意给推倒。老师就让他负责教其他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如何合作,并在该收积木时帮助其他孩子。这下,小男孩由一个捣乱分子变成了乐于与人合作、善于沟通协调的领导者。

  这位老师的做法,我们很容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遇到其他小朋友,如果孩子跟别人合不来,或者总是捣乱,我们就可以套用这种方法,或触类旁通想出别的办法,帮助孩子融入朋友圈,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玩伴。

  针对孩子的各类不良行为,家长可以这样做正面管教理论认为,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都出于以下4种错误观念和错误目的:一是寻求过度关注。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喜欢打断大人跟客人的谈话,

  就是寻求过度关注。二是寻求权力。比如大人让孩子往东,孩子偏要往西,实际上是孩子在寻求一种“我说了算”的权力。三是报复。孩子感觉不开心或受到了伤害,就会反击。比如父母不让孩子玩游戏,孩子就把父母的手机藏起来。四是自暴自弃。当孩子伤心绝望时,会采取消极态度应对外界,表现为破罐子破摔。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先识别孩子是出于什么目的,然后再进行正面引导。对此,简·尼尔森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回应方式,这里列举几条:

  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家长可以把孩子引向建设性的行为,或者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冲孩子暖心一笑,说出对孩子的爱,让孩子得到安慰。

  当孩子寻求权力时,家长可以从权力中“退”出来,双方先冷静下来,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一起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的权力,并参与制订家庭规则,然后让规则说了算。

  当孩子报复时,家长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同时,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到了伤害,并向孩子表达同情和理解。

  当孩子自暴自弃时,家长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功,哪怕这个成功微不足道,也要予以肯定,一定要放弃任何对孩子的完美主义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与长处,持续给孩子赞赏与鼓励。

  总之,正面管教倡导家长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用具体的正面引导规则来指导孩子的行为,用全面、客观而积极的宏大目标来引领方向,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自律、自立、自信、有情绪感知力和控制力、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必要生活和社会技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优秀的、健康阳光的、能力出众的。

妇女生活杂志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23-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06013号-1 版权为 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3581713 邮箱:fnshxdj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