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巾帼风采

中国首位交响乐指挥郑小瑛: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2024-02-02 17:17:20 来源: 妇女生活 作者:波澜

  发现一些年轻人喜欢说躺平,年逾九旬的郑小瑛说:“谁爱躺谁躺,我躺不了。”92岁,她指挥演出了第77场《土楼回响》;93岁,她成立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94岁,她仍没有放下指挥棒。

       中国首位登上国际舞台的女指挥家

  郑小瑛192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授,母亲是中国第一代女子体育教师。她从6岁开始学习钢琴,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

  后来,郑小瑛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但因割舍不了对音乐的热爱,入学后转到音乐系主修钢琴。

  正逢爱国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心怀救国理想的郑小瑛像很多有志青年一样毅然走进了解放区,并于19岁那年加入了部队文工团。打鼓、吹笙、指挥大家唱歌,哪里有需要她都能顶上,很快成了文工团的乐队指挥。

  1952年,郑小瑛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成绩优异的她,后来又获得了去苏联学习指挥的机会,师从苏联著名合唱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这次学习,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1962年10月3日,还是留学生的郑小瑛受到老师邀请,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演奏交响乐《托斯卡》。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郑小瑛丝毫没有畏惧,在没有总谱,只有一本钢琴谱,且没有排练的情况下,靠精准的指挥完美地完成了演出。她也由此成为第一位登上世界顶级歌剧院舞台的中国指挥。

  郑小瑛首演成功的消息,第二天就传回了国内,被媒体广泛报道,一家国家级报纸的新闻标题是:《我国女指挥郑小瑛在莫斯科指挥演出博得观众热烈赞扬》。

  这次成功,让郑小瑛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托斯卡》这部歌剧配成中文带回中国。她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指挥演出一场中文版的《托斯卡》。

       生命就是交响乐,忍着病痛登台指挥

  学成回国后,郑小瑛重返中央音乐学院,做了一名老师。1978年,她被调入中央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

  不久,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中央歌剧院决定复排歌剧《茶花女》,郑小瑛成了挑起大梁的不二人选。

  在复排这部世界著名歌剧时,郑小瑛和演员们下了很大功夫。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1979年秋天在北京五道口工人俱乐部进行的第一场公演,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有人趴在乐池边问:“你们唱的什么戏啊,为啥一个劲儿地唱,也不说话?”郑小瑛知道这不能怪观众,毕竟他们对歌剧并不了解。她希望能让经典音乐走近大众,能够“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于是,之后每次演出前,她都要来一场20分钟的音乐讲座,讲歌剧和话剧、电影有何不同,该如何欣赏歌剧。由此,一个演出之前来一场音乐讲座的演出惯例——“郑小瑛模式”诞生了。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后来,《茶花女》在天津连演39场,场场座无虚席,创造了世界纪录。

  1981年,由郑小瑛主持翻译并指挥排练的中文版歌剧《卡门》,短短4年里上演了100场。

  其间,郑小瑛还把音乐讲座从剧场延伸到了校园,在北大、清华都开办了歌剧、交响乐系列讲座。

  20世纪80年代末,港台流行歌曲大行其道,音乐厅观众急剧减少,让郑小瑛深感苦闷。后来她决定,邀请一批热爱音乐事业的志愿者,把音乐送到学校、厂矿、农村,做义务演出,得到了10多位女演奏家的响应。于是郑小瑛干脆给这个音乐团体取名“爱乐女”。1990年3月10日,“爱乐女室内乐团”成立。之后6年间,她们演出241场,被业界誉为“低谷中的鲜花”。

  1995年,郑小瑛又组建了有108位成员的“爱乐女交响乐团”。她们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演奏了10首中外名曲。最后,郑小瑛带领来自18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女性代表,一起高唱贝多芬的《欢乐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1997年秋,郑小瑛光荣退休,本该好好享受生活了,却受到厦门市盛情邀请,要她创建一个民办职业交响乐团。她未加思索就答应了。

  不料那段时间她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竟是直肠癌。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停下工作,而是白天去医院治疗,晚上如约赶往大学做讲座,讲到激动处,还站上桌子指挥同学们合唱。直到做手术前她问医生的问题仍然是:“我以后还能不能指挥?”医生和她开玩笑:“开飞机都行!”她这才安心做手术。

  手术后,为了尽快恢复,郑小瑛每天在老伴儿的搀扶下在医院的走廊上缓慢挪动。她只有一个信念:重新站上指挥台!

  经历了4个多月的手术、化疗、放疗的煎熬后,1998年4月,郑小瑛终于拖着虚弱的身体出院了。仅休养了一个月,她就于5月应邀飞往爱沙尼亚塔林,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目的只有一个——让世界“听”到中国。

  令人动容的是,因为接受化疗头发全部掉光了,郑小瑛戴着假发指挥了两场中国交响乐音乐会。当指挥乐团演奏根据中国古典名曲《霸王卸甲》改编的协奏曲时,她以刚劲有力的指挥手势,使演出现场宛如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外国观众无不为之沉醉,演出一结束,台下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这些年,郑小瑛一直与病魔顽强抗争,带病在舞台上指挥,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挺过来的。

  千禧年,她寻根谒祖,第一次回到父亲的出生地福建永定。扫墓结束后,她参观了永定的土楼,当即被土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震撼了,更被热爱故土和祖先的客家人的精神打动,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用现代的交响乐,来表现古老的土楼文化,让世界知道它的价值呢?

  9个月后,由作曲家刘湲创作的5乐章交响曲《土楼回响》,便在郑小瑛的推动下成功举行了首演。

  2005年末,76岁的郑小瑛在福建龙岩演出,身穿标志性白衬衫黑外套的她,大步流星从舞台左侧入场。不料还未登上指挥席,她脚底一滑跌到1米多高的台下。地板被砸出一声响,现场所有人都紧张得站了起来。郑小瑛被扶到台边,稳了稳神便登上了指挥席。

  这场音乐会历时1小时,当郑小瑛放下指挥棒时,只觉得浑身发软、无力。过后,她身上疼了2个多月。

  2007年,郑小瑛将《土楼回响》带到德国,指挥厦门爱乐乐团在柏林爱乐大厅进行了演出,大获成功。

  迄今,这部交响诗篇已在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巡演77场,让西方观众大开眼界,受到众多媒体高度评价。

  盛誉、疾病、年老……这些通通拖不住郑小瑛向前奔跑的脚步。

  2014年,郑小瑛肺部查出癌变。她没跟任何人说,一个人跑到医院做靶向治疗,半个多月后就回到了排练厅。2015年,她第三次查出癌症,仍在肺部。“大夫一跟我说靶向放疗,我马上就同意了,不用住院,连续5天,每天半个钟头。”郑小瑛乐呵呵地说。

  那段时间,她气定神闲地治疗、出院,然后接着忙。台上的演奏者、台下的观众,谁都没有看出来,飞舞的指挥棒握在一个3次患癌的人手中。

  2021年4月的一天,郑小瑛在国家大剧院指挥完《土楼回响》后,240名合唱团成员突然在舞台上大喊:“郑老师,我爱您!”台上一呼,台下百应。那一刻,回响的不只是将中国音乐带向世界的骄傲,更是对一位音乐家的敬意与热爱。郑小瑛热泪盈眶,备受鼓舞:“既然社会还需要,我就没有理由拒绝工作。”这年,郑小瑛92岁,还指挥演出了第77场《土楼回响》。

  2022年1月,厦门市“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成立。老伴儿调侃她:“93岁的老太太又创业了。”

  如今郑小瑛已94岁,依旧忙得不可开交。发现不少年轻人喜欢说躺平,她说:“谁爱躺谁躺,我躺不了。”曾有人问她为啥不停止工作,她的回答是:“不工作干什么呢?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妇女生活杂志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23-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06013号-1 版权为 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3581713 邮箱:fnshxdjz@163.com